杭州山沟沟游记之一
发布日期:2014-07-02 18:48 发布者:虎笑山庄
  
  余杭的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新近跻身中国生物圈保护区这一“国家级”名片,得知这一消息,不由好奇心大发,产生了探寻一番的念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驱车前往位于杭州西北四十公里的余杭区鸬鸟镇“杭州山沟沟”。
  车子在马路上拐了一个弯后,城市已经被甩在了后面。两旁的景色变得养眼。茶树依然郁郁葱葱着,四周峰峦叠翠,可以望见或淡或浓的绿中有些已经涂上了秋天的橙色,空气也跟着清新起来了。
  杭州山沟沟旅游区主要由汤坑生态体验旅游景区、茅塘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两大区块组成。在汤坑下车,迎接我们的是一棵120岁的古银杏,距它不远的那棵红豆杉比它更老,300岁。据说,山里爷爷辈的几棵红豆杉已经有一千多年轮了。
  沿着石阶而上,周围层次着亭亭玉立的修竹。仔细观察,有毛竹、水竹、淡竹、石竹、红壳竹、哺鸡竹。这儿是当地的竹子中心产区,居住在此间的山民每人都有好手艺,依照竹子不同品质制作出各色各样的生活器具,不仅满足家用,还挑出山,摆放到了城镇的商场里。山因水而灵动。我们发现潺潺的溪水流经的石头形态大小各异,有的兀自突起如一古人,有的围成一片似羊群。其中有块奇石,平整光滑,纹路清晰,就像一块完整的棋盘。如果在此对弈,周遭连绵不绝的瀑布恐怕是最好的音响了。五女拜寿、再续前缘、孔雀开屏、洞天福地、宫灯高悬等,虽然名字起的有些俗,可是18处连天群瀑仅此独有,非常壮观,可静听,可静观,也可玩玩降溪降瀑类的探险运动。
  茅塘的石头也不逊色,村口的石壁坡流蔚为壮观,大石壁上有“远古石”和“三生石”4块巨石,不知是远古祖先还是外星人遗下的礼物,成为千古之谜。
  看过了茅塘第一坡流的雄姿,试解了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千古之谜,我们被一阵富有节奏感的“呱哒呱哒”声吸引。只见出自崖壁山洞内的泉水穿过一截设有机关的竹筒,流进水池里,每流过一次,竹筒便发出一次“呱哒”脆响。原来这个被称作“水呱呱”的装置就是原始的报警器,是山区农民用来驱赶山上野猪野猫的。白天,或许是有游人的脚步声,我们看不见动物们的足迹;到了夜晚,穿山甲、黄麂、黑麂等珍稀动物就会跑出来,在月光下“散步”,享受林间的静谧与安详。
  景区的掌门人高长虹自小生长在山里,对很多事物习以为常,可是跟着“生物圈”考察组的专家们走走看看,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山民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毛竹器具属于农耕文化。”他说。
  居住在山沟沟里的山民们,依然延续着祖先们的生活方式,用毛竹做水管将山上的水引到家里,喝的是山里的水,用铁锅烧饭,石磨磨制豆腐,就地取材,自给自足,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边走边看,不经意间,竹文化、石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的多样性一一展现在眼前。
  据有关资料: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着重于物质或非物质的人类文化遗存;自然保护区着重于地表植被与水、土、石等植被依存物;而生物圈保护区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及资源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由于自然保护区大多采取封闭式的绝对保护,使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之间产生了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人们开始尝试将传统的绝对保护逐步过渡到开放式、多功能的积极保护,这种新型的自然保护区被称之为“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之所以比自然保护区开放是因为它由中心区和缓冲区组成。中心区内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缓冲区内可以开发实用研究和开发小型项目,比如水产业、水果种植、林业开发等。在墨西哥的马皮米生物保护圈内,中心区保护的生物物种是濒危的沙漠龟,缓冲区则是牧场和村庄。山沟沟生物圈保护区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是山沟沟,外围缓冲区包括唐代古寺大麓寺、茶山径山、陆羽泉、双溪漂流等。
  世界自然联盟保护区委员会委员、绿色环球中国高级顾问、香港科学院顾问、九寨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善云教授说,申报生物圈保护区有一个前提,必须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4者中的一个。山沟沟风景名胜区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
  登上海拔380米左右的高度后,我们沿着山间小道进入了茅塘古村落。山民热情地款待我们。餐桌上放着的是不施农药化肥的高山蔬菜、放养的三黄鸡、自家磨的豆腐、山里的笋干、环保清香的农家饭,淳朴的山民,令我们心情愉悦胃口大开。
  下得山来,已经向晚,我们没有时间去缓冲区了。回杭州的路上,山沟沟里的诸多细节:古村落,古私塾,年糕作坊,新四军被服厂,土墙上的抗日标语,竹草编织房,4棵相隔百年的麻栎树、沙朴树、檀树……它们像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贴”进了我们的脑海里。(本文来源于网络)